如果家里真有皇位要继承,我也是可以成为武则天的
人生的起跑线并不存在,生而为人最重要的,是做人「真善美」的那条线还在不在。
作者:宋清辞(爸妈精读主笔)
富书主播:楚翘
主播荔枝号:楚翘_诗歌之王(FM3951196)
孩子,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
去年的《摔跤吧,爸爸》火得一塌煳涂,然后《神秘巨星》、《小萝莉的猴神大叔》又激起了关于教育的反思与讨论。
如今,《起跑线》的上映,深深戳到了中国父母的痛处。
这部电影聚焦在一个印度中产阶级家庭,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娅进入名校,做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。
拉吉为女儿报名,天没亮就到学校排队,但是有家长半夜十二点就带着干粮、打着地铺来到学校门口,拉吉最终无功而返。
后来,拉吉听说名校只招收富家子弟,于是拉吉夫妇一咬牙,买了一套学区别墅,挤进了富人圈。
但这番努力还是失败了,因为学校「不想录用店铺老板的孩子」,店铺老板不是学校看中的上层阶级。
当拉吉夫妇无比失望的时候,学校顾问告诉了他们一个消息:每所学校必须预留25%的学位给贫困孩子。
于是他们又搬入贫民窟,开始伪装穷人的生活。
装富人,他们不会;装穷人,他们也不行。好好的一个家,被弄得鸡飞狗跳,为了上个学,这样做真的值得吗?
拉吉也曾经问过米图这个问题。
米图很激动,她说:「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。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,还是阶级。」
米图,是不想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
父母承受了金钱不能承受之重
我的表哥表嫂十年前开始北漂,三年前有了他们爱情的结晶。
在北京打拼多年的他们算是家乡人羡慕的有钱人,两人年薪加起来七位数。
但迎接小生命的欢喜过后,他们却陷入了更深的焦虑——如何让孩子的起跑线更高一点。
众所周知,北京的教育水平引领全国,但同时,北京学区房的房价也是引领全国的。
动辄十几万一平的房价让他们愁眉不展,为了孩子的教育,他们东拼西凑。
不但花光了所有的积蓄,而且背负着巨额的债务负重前行。
有一项调查显示,80、90年代的高知父母越来越不敢生孩子了,因为生孩子太贵了。
还没怀孕,就要花钱调养身体;
刚刚怀上,就要花钱上孕期班;
孩子刚出生,就要买进口奶粉、保健品、上早教班;
孩子3岁了,又要上十万一年的国际幼儿园;
再大一点,又要花重金购买学区房,上课外辅导班。
《月薪三万,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》的作者是一个在企业做高管的妈妈,月薪三万。
但她孩子放暑假之后,她计算了送孩子去美国游学、请保姆和上培训班的费用,加起来超过了三万五。
所以,她发出了这样的感叹:月薪三万,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。
其实,何止是月薪三万,对孩子「起跑线」的狂热追求,即使月薪十万,可能也无法撑得起他的暑假。
为了这样的「起跑线」,父母承受了金钱不能承受之重。
孩子承受了身体不能承受之重
前段时间,《教育部,请不要给我们家孩子减负》的文章风靡网络,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要孩子自由发展,要给孩子减负的口号,居然遭到了这么多人的反对。
有家长说:减负就是国家从教育领域退出,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家庭。
有家长说: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。
还有家长借用周杰伦那首《听妈妈的话》做出了总结:
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,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,我却在学着画画对着钢琴说话,别人在玩游戏,我却靠在墙壁背着我的ABC……
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,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,长大后我开始明白。
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,飞得比别人高,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,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。
这位妈妈虽然引用了周杰伦的歌词,但是他却不了解周杰伦儿时的学习成绩是多么得不堪。
他曾偷学过妈妈的签名,好偷签成绩太低的考卷;
有时还会故意用口水把考卷分数弄得模煳一点,再跟妈妈说是被雨淋到。
而在学校,考试成绩没到标准就会被打手心。还有一次被老师捏耳朵。
还好,他找到人生的最大兴趣——音乐,而母亲是他梦想最坚定的支持者。
「严师底下出高徒」,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」让家长们理所应当地给孩子加上了许多重担,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喜不喜欢。
许多孩子,因为过大的学习压力,失去了梦想,也失去了人生的希望。
13岁女生因考试成绩差在家中跳楼自杀;高三学生因为重压而患上厌食症……
我的高中老师还曾经在班级里表扬过一位同学,说她坚持暑假学习,一坐就是一上午,坐得得了痔疮。
是什么样的状况,让因为学习得了痔疮的学生受到了表扬?在这种状况下,老师不是应该倡导更加健康的学习方式吗?
前段时间的爆文《中国父母分三层,你在哪一层》中的中层父母就是这样的。
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
我都是为了你好。你是我的孩子,我有资格来规划你的幸福,规划你的行动,规划你的未来,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。
但是孩子是单独的个体,威逼利诱他们学习过多的东西不亚于揠苗助长,最终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。
为了这样的「起跑线」,孩子承受了身体不能承受之重。
孩子承受了精神不能承受之重
曾经有一个小学生家委评选的新闻刷爆了屏。
因为这些家长一个个爆出自己的履历和身价,不像选家委,而像选总统。
事后,有家长出来曝光,当「家委」能够让孩子享受更多的学校资源,让孩子比其他人更高一筹。
但是,这样的拉高「起跑线」的方式,带给孩子的是为他人服务的态度,还是仅仅是心理上的优越感?
曾经看过一个电视剧,有一位男生出生在普通家庭,但因为成绩特别好,总是被父母到处炫耀。
上高中时,他爱上了同班的一位女生。两人约好去同一所大学,但是男孩偷偷参加了美国麻省大学的面试,居然通过了。
女生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做,他说,因为父母的期望,我必须要选择前途。
到了美国之后,他为了在实验中取得好成绩偷窃别人的劳动成果,还主动和到时的女儿约会,借以偷取考试资料。
回国时,他依旧和前女友联系,并且发生了关系。前女友怀孕,他却一走了之。
最终,他虚伪的嘴脸被人戳穿,身败名裂。
其实,他是有机会成为优秀的科技人才的。
但是却因为父母的炫耀,将他当成赚面子的工具,让他的心理慢慢变得不健康。
为了这样的「起跑线」,孩子承受了精神不能承受之重。
家长的身教是最好的起跑线
所以,人生到底有没有起跑线?如果有,起跑线,究竟是什么?
前几天围观「跨学科研讨会」,见到了曾凡一博士,她的一席话给了我答案。
曾凡一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医科理科双博士生,曾获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」,令人吃惊的是,除了科学,她在艺术方面还有很深的造诣。
曾经的话剧团团长,上海歌唱大赛大奖,还会弹钢琴、吹萨克斯、绘画和摄影。
我们在瞠目她如何取得这样成就的时候,她道出了其中的奥秘。
我在很小的时候,就和爸爸妈妈住在实验室里,他们两个是研究医学的科学家,每天我睡觉醒了,就看到爸爸在灯下面读书、做实验。
所以不用他教,我就知道怎么用烧瓶和试管。
妈妈喜欢弹钢琴,我也在很小就培养了对钢琴和艺术的兴趣。
最好的「起跑线」,不是为孩子找到一个多好的学校,而是耳濡目染的身教。
在《起跑线》里,拉吉一家住进贫民窟中遇到了热心的邻居希亚姆,教他们「贫困的艺术」。
在米图受到排挤的时候,他能够仗义执言。
在拉吉一家无法凑齐学费的时候,他能够舍身帮助。
这个穷人,让拉吉找回了人生的真谛。
还好拉吉一家回归到了正轨,如果他们的女儿皮娅进入到所谓名校,看到自己的父母用欺诈手段伪装自己,赚取同情的行为后,她会变成怎样呢?
也许自卑自弃,开始看不起自己的父母。
也许有样学样,失去了做人的底线。
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,但关键是,我们能否在这样的境遇中依旧拥有正直而纯洁的内心。
片中有句话道出了教育真正的意义:生而为人,先为人,后成才。
《三字经》中说:首孝悌,次见闻。
《弟子规》开篇也讲:首孝悌,次谨信。泛爱众,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。
教育永远要以德育为先,没有正确的道德信仰,知识越多,危害越大。
最后,以一句网友的话结尾:人生的起跑线并不存在,生而为人最重要的,是做人「真善美」的那条线还在不在。